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攀西裂谷、金沙江畔。一所伴随攀钢开发建设的高职院校——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刚走完三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浴火历程,正用眼前的巨变,解读历史的跨越。
2012年,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一跃成为攀西高职大军中的一支劲旅。
2016年3月2日,从教育部、财政部传来喜讯,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跨入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国家队。
三度春秋,几多拼搏。机电涅盘,浴火重生。该学院师生以勇猛和顽强,攻坚克难;以睿智和果敢,开拓创新,用实力唱响高职教育的“攀钢品牌”。
审时度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未来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跻身其中,被列入第三批启动建设院校。
国家紧锣密鼓、重锤响音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院校建设,其影响和带动是全方位的。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骨干院校项目建设的要求,攀钢在政策、资金、办学等方面给予了学院大力支持,确保了学院按计划完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提升了学院办学实力和教育培训功能。
强劲的外在推力转化成蓬勃的内生动力。
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综合评价有许多“硬杠杠”,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建设中起着统领作用。
2012年12月,该学院成立了“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政企所合作办学理事会,制定了《校政企所合作办学理事会章程》;
2015年6月,经过2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该学院与攀西地区8所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了攀西职教联盟,成立了联盟领导小组;
……
唯创新,方可另辟蹊径。
“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贡献赢得政府、举办方和合作方支持,大胆改革、注重创新。”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许志军说,对外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多赢的原则,通过三个合作平台与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实施有效合作,形成了“三平台、四化、九项合作”的校政企所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内部按照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整合人财物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推行人事、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内生动力。
鼎新求异,彰显特色方能行远
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眼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被当作是一个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类型。因此,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升对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吸引力,成为摆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工面前的一个课题。
思路决定出路。该学院准确定位,开拓进取。错位发展,使办学各具特色;内涵建设,让品质得以提升。
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就业与市场零距离。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龙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该学院开启了内涵建设的新征程。
夯实办学基础。通过创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设校内实训室(车间)36个,校外实训基地36个,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校校”、“校所”、“校中厂”、“厂中校”五大模式;
提升师资水平。依托校企一体的天然优势,学院实施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及兼职教师培养工程。骨干建设期内,新增专业带头人13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素质教师111人,兼职教师达332人。
打造专业品牌。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增长点,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攀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钒钛资源利用技术、冶金技术等五大重点建设专业特色鲜明,开发了优质核心课程及教材,夯实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校企合作,建成优质核心课程51门,开发工学结合教材79部,建成含65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
百舸争流。融资源、融行业、融企业、融需求,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办学体系、与行业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政企需求紧密相关的共赢合作体系、与区域人才需求和经济结构紧密相融的专业建设体系,一个特色鲜明、自我驱动、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正在形成。
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7月,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谭万璐、兰波和李永涛组成四川省二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神州数码DCN杯”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荣获团体三等奖。
成绩不是偶然。近年来,通过学院“基于校企所一体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稳步推进,创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三个能力阶段、三个就业面向、三方质量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更具竞争实力。在技能大赛现场,一名裁判员这样评价:“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选手很有水平。”
生源上的相对弱势,社会上的偏见歧视,逼迫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创新。该学院根据自身特色、行业背景、区域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冶金技术专业创新了“校企所耦合、虚实境训教、企业顶岗实习”模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创新了“四阶段能力递进式”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了“实践主导、能力递进”模式;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阶段培养、能力递进”模式;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分别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全国冶金行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许志军说,通过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加显著,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结合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内涵更加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近几年,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而这个沉重话题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却不是问题。记者从该学院了解到,四年来,100%的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是用人单位对该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
服务社会,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走出去”,将实训基地建到了校外,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和多工种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引进来”,云南企业职工来攀枝花培训,承办了攀枝花市“百岗万人”技能大赛……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受益面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示范建设以来,该学院在服务社会中赢得发展机遇:
——人才培养全面满足本地需求。进一步明确了服务钒钛钢铁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满足本地教育需求,并主动适应钒钛钢铁产业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在服务方向上更为清晰明确。
——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比翼齐飞。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在职业培训方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打造精品、办出特色、锻造品牌,探索出了一条校企一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新路,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同时,建立和完善了适应攀钢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培训体系,创新了五阶段四层次培训工作流程。
——攀西地区职教龙头作用凸显。充分发挥在攀西地区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加强了对区域内职业学校的帮扶,目前学院与攀西地区8所中职学校开展了合作。
……
三年建设,任重且道远;三年开拓,劳累并快乐。
回顾三年,机电人感慨万分。正如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许志军所说的那样:回顾建设历程,盘点建设成果,我们倍感自豪。但我们深知,巩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任务依然繁重,只不过是站在了新的起点,召唤着我们向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攀钢三届一次职代会明确提出:搭建非钢产业发展平台,组建文化教育传媒等有较强独立盈利能力的新型产业平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该学院将以此次建设成果为契机,乘胜而上、创新发展,固化四方联动建设成果,探索多方合作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助力经济转型升级,谱写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