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五十风雨铸辉煌 根植裂谷写华章
——热烈庆祝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院50周年
编者按:
11月8日,学院将迎来建校50周年校庆,五十载风雨兼程、筚路蓝缕,五十年春华秋实、一路朝阳。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文化的传承绵延不息。五十载风霜雨雪、披荆斩棘,五十年奋斗不息、一路跨越。写就了厚重的时代史诗,铸就了攀西职业教育的钢筋铁骨。为热烈庆祝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50周年,我们从10月30日起陆续编发专栏文章,本篇是专栏文章的第五篇。
编者
2023年11月7日
深耕裂谷50载 铸就独树一帜的钒钛钢筋铁骨
写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
马琪
学校马家田校区俯瞰
这是神奇的攀西大裂谷,这里“得天独厚”。50年前的1973年,我们在南山之巅点亮了攀枝花职业教育的星星之火,开启了川西南、滇西北职业教育拓荒者的征程。
山河动,岁月走;金沙流,南山移;光阴逐逝水,攀枝花依旧笑春风。50年植根钒钛资源开发,50载深耕攀西大裂谷,学校为攀西钒钛钢铁资源综合开发、为攀钢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曾被誉为“四川职教战线的一面旗帜”,铺就了攀西高职教育色彩斑斓、气势恢弘画卷,铸就了独树一帜的钒钛钢筋铁骨。
50年风雨兼程,我们踏浪前行、弄潮职教潮头,与时代同频共振,学校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办学类型、层次成为国家级重点,记录了我们一路向阳、图强致远的豪迈,夯实了我们奋勇攀登的基础。四川省首批8所高职院校、全国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为学院旗帜上闪耀的星星。
50载筚路蓝缕,学校相继成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冶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国家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突出贡献单位、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四川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记载了学校奋斗不息的坚毅与自豪,成为了学校旗帜上闪亮的勋章。
图为职业技能培训(解晶摄)
图为技能鉴定考试(张天柱摄)
犯其至难 图其至远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增强办学内生动力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学校与政府、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了校政、校企、校际、校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关系;成立了四川机电职业教育联盟(集团)、“校政企所”合作办学理事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等合作机构。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办学的内生动力,探索构建举办方出力、政府给力、行业借力、企业助力的办学体制机制。
通过聚集社会资源,探索创新办学长效体制机制。学校与攀枝花市、攀枝花市东区、盐边县、米易县、攀枝花高新产业园区等政府、园区;与攀钢集团、钢城集团、成铁集团、京东方等大企业;与省内高校、中职学校等院校;与鞍钢钒钛研究院、攀枝花市钒钛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同时,学校搭建了校企人力资源平台,实现了企业、学校人力资源信息互通、互通,在攀钢的大力支持下,创造性地从攀钢生产管理一线引进了两批23名产业导师,促进了产教融合;国家财政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攀西首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落户学校;引入中国电信2000余万元进行数字智能校园改造升级,切实提升了信息化水平。
学校智能制造系学生参加“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
斩获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
斩获省级教学大赛二等奖
磨杵作针 破茧成蝶
——专业建设倾力打造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渠清如许,源头活水。特色专业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50年来,学校从最初的2个专业6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40余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在校学生11400余名,成为了攀西区域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水平最高的高职院校。6个重点专业群打造成了师资一流、实训条件领先、社会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的特色品牌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冶金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建设成为了服务钒钛钢铁、钒钛磁铁矿金属冶炼、钒制品及钛产品生产等具有国内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非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成为了服务冶金、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电力、铁路等行业的自动化控制及机电设备维修等具有省内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非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成为了计算机网络控制及信息化管理等在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专业。
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职业能力需求,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得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年来,学院完成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50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3项,省部级课题85项,地市级(含集团公司级)等其它课题389项;教职工发表论文 1625 篇;校本教材和公开出版的专著、教材 217 部;获得专利10个。此外,积极开展工程技术应用科研工作,完成工程技术类科研课题9项,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技服务项目达 100 多项。
学校以“共建、共享、双赢”为原则,完善了“校企”、“校校”、“校所”、“校中厂”、“厂中校”五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区域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室)共150余个。实现了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全覆盖,完善了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学校“基于校企所一体的‘工学组织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臻完善;“‘校企所耦合、虚实境训教、企业顶岗实习’、‘四阶段能力递进式’、‘阶段培养、能力递进’、‘实践主导、能力递进’、‘三个能力阶段、三个就业面向、三方质量评价’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黄鸟于飞,其鸣喈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以“企业引进和聘任、挂职锻炼、进修深造以及‘传帮带’”为教师培养途径,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尊师重教、礼贤下士,培养了结构合理、动态管理、校企互通的“双师”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50年薪火相传,培养造就了大批教学名师,重点建设专业的“双师”素质师资比例达95%。
特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篮球联赛
沧桑砥砺 玉汝于成
——逐步建立完善“大育人”格局
润物无声,桃李芬芳;育人伟业、独领风骚。5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立德树人初心,学校“六育人”机制日臻完善,构建完善了“四二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即“打造了四个教育平台,完善二个机制,强化四支队伍”。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强化了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身心素质教育平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生理和青春健康;职业素质教育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还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机制,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校外综合素质教育导师”四支队伍。
百炼钢也化作绕指柔。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厚爱育人。积极开展人文艺术教育活动,精心打造专业艺术教师团队,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民乐、管乐、舞蹈等艺术教育独领风骚;“五·四”文化月、迎新晚会、“一二·九”大合唱、暑期社会实践、青春健康教育等活动精彩纷呈。
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修德育能、贡献社会”为核心价值,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特色教育体系。结合社会、行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大力开展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大赛,仅近三年,师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40项(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四川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因“适应岗位快,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普遍赞誉。
海康威视订单班
到企业接受安全教育培训(郭娅娜摄)
心无旁骛 止于至善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50年间,学校主动融入攀钢、攀西区域发展战略,发挥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行业优势,以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对外交流,为企业、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好务。
学校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立技术服务中心;借助企业办学优势,建立了技术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广泛开展了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培训等“多方位、立体化”技术服务活动。
完善了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建立培训和技能鉴定管理平台,成为了四川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外进行企事业职工培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开设了党群、经管等六大类培训项目,包括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和普通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班,范围从省内辐射到省外。学院针对企业每年开展培训人数4万余人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帮扶培训达2000余人次;为学生和社会鉴定5000余人次。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学校搭建了中高职衔接通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周边、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科学谋划“十四五”,继续弘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用世界眼光努力探索办学新模式,努力打造最具影响力和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地!